首頁>資訊 >
環(huán)球速看:Web3.0:互聯網文明的第二次攀登 2022-11-14 17:46:26  來源:36氪

最近一段時間,谷歌、Meta、亞馬遜等互聯網巨頭發(fā)布的財報普遍不及預期,而代表美國科技股“核心資產”的納斯達克指數更是大幅下挫。表面上看,是美聯儲的連續(xù)加息對科技股產生了壓制。然而從更大的范式看,其實是以Web2.0為技術底座的互聯網文明大廈將傾。

從Meta到網飛,主流互聯網應用幾乎都在面對用戶使用時長降低甚至流失的困境。對于失去了業(yè)績高增長“光環(huán)”的巨頭們來說,已經到了不破不立的時刻。所以我們看見,Facebook喊出all in元宇宙,網飛對一直抵制的廣告業(yè)務松了口,


(相關資料圖)

需要注意的是,無論科技公司的口號喊得多么響亮,“改變”和“轉型”的力度其實非常有限。Meta對元宇宙的預期無外乎是在VR設備里植入更多廣告位,網飛更是直接“背叛”了以用戶訂閱模式驅動商業(yè)增長的初心,轉向了自己的對立面。

這些“亡羊補牢”的策略沒能引起投資者的興趣,也沒能挽回用戶流失。因為根本原因在于,后Web2.0時代的數據霸權等問題動搖了用戶對互聯網平臺的信任感和積極性。互聯網文明需要一次徹底的自我救贖,來重返快車道。

毫無疑問,Web3.0就是新的航向。

Web2.0,信任鏈條的膨脹與崩潰

回看整個互聯網乃至人類發(fā)展史,是一個不斷重塑信任鏈條的過程。

從蘇美爾神廟里用來記錄債務關系的泥石板,到亞歷山大圖書館。這些中心化、實體化的“搜索引擎”,原本是供少數權威人士使用和分配的特權。是印刷術的普及實現了信息革命,讓普通人繞過“祭司”、“主教”等“信任節(jié)點”,擁有了直接獲取知識文化的途徑。Web1.0更是讓信息獲取的效率到達極致:人們只要擁有網絡環(huán)境,就能通過門戶網站了解到最新資訊,借助搜索引擎打開最全面的百科全書。

隨著這扇“新世界大門”被打開,衍生出了兩個非常尖銳的問題。

一方面,Web1.0時代的互聯網巨頭擁有了過于強大的信任權限。數億用戶的爭相涌入意味著,巨頭們可以為流量定價、引導用戶的行為,按照對自身最有利的方式來劃定準入門檻。以至于,用戶開始有了一種“楚門世界”式的負面情緒,而互聯網開發(fā)者們也逐漸失去了創(chuàng)新動力——無論怎樣創(chuàng)新,都是在為幾大流量入口打工。

另一方面,初代互聯網用戶在不斷成長,他們有意愿,也有能力成為互聯網世界的共創(chuàng)者。而他們卻沒有得到相對應的權限,只能扮演著低參與感的“看客”。

于是,以Web2.0為名的一次互聯網“去中心化”探索自此展開。新興產品團隊將內容創(chuàng)造、數據權利進一步下放給用戶,讓用戶可以隨時發(fā)表自己的見聞感想,在互聯網沒有“標準答案”的空白領域書寫歷史、創(chuàng)造記憶。當然,這些應用的開發(fā)者也享受到了發(fā)展紅利,他們無需再向巨頭們購買流量和推薦位,而是通過用戶的集體智慧創(chuàng)造出新的流量。

用戶的高頻使用讓這些產品擁有了更多、更高的數據權限,APP們的占用內存更是在10年里增長了超百倍,一座座大型數據中心在海底、戈壁灘拔地而起,成為能與石油輸出國媲美的新能源中心。

一開始,這些平臺借助大數據和用戶的信任不斷優(yōu)化產品,以AI、智能算法創(chuàng)造出“不搜即得”的產品體驗,進一步提升了知識獲取、在線娛樂效率。用戶們驚喜地發(fā)現,自己的生活半徑從兩點一線延展至無限遠,無論是想擴展人脈、在線娛樂還是學習先進知識,都可以在應用市場找到主題鮮明、功能強大的App來實現。

隨著Web2.0的藍海被染紅,事情發(fā)生了變化:頭部應用為了鞏固市場地位開始無節(jié)制的透支用戶的信任,甚至濫用起資本優(yōu)勢和數據權限。比如,以免費策略搶奪用戶,將市場自由競爭變成了純粹的資本競爭。再比如,通過大數據殺熟等方式謀取不當利益,又或者過度索取用戶隱私權限,讓商業(yè)化包裹的算法左右用戶決策。甚至連競技游戲的匹配功能中都加入了平衡算法,忽略用戶體驗過度追求“強弱平衡”來保持游戲日活。

故事似乎又回到了原點:一個個“去中心化”而成的產品回過頭拆掉了“梯子”,并致力于把自己打造成規(guī)模更大的中心化節(jié)點。這種踐踏用戶權利,無節(jié)制透支用戶信任的行為最終引發(fā)了負反饋:目前,全球范圍內都出現了抵制某些跨國應用的聲音,并出現了主動關閉信任授權、拒絕被大數據馴化的運動。就連手游圈也刮起一陣“擺爛式上分”的妖風,試圖用這種方式對抗算法。

雖然有為數不少的人樂在其中,但他們深知Web2.0不是自己想要的答案,也在有意識地收回自己的信任授權。

好在,新的數字文明火種已經出現。

Web3.0:數字文明的“第二次攀登”

Web2.0是一次以信任、共享、公平為名的“攀登”,但這次攀登沒有解決“中心化”的根本問題。Web3.0,就是一次更有野心的“去中心化”攀登行動。

2018年,柏林的Web3.0峰會上對Web3.0給出了一個鮮明定義,并逐漸成為行業(yè)共識:“Lesstrust,moretruth”,少點信任多點真相。

用蘇格拉底的洞穴理論也能解釋Web3.0的不凡意義:Web2.0猶如一個巨大的山洞,用戶們常年身處其中已經習慣了“世界就是這樣”。Web3.0就是要推倒這些認知慣性,用最純粹且牢不可破的信任紐帶邀請全球用戶重塑數字文明,孵化出前所未見的產品形態(tài)和用戶交互方式。

答案是,你可以把這個宏大設想視為一個開放世界,而那些正在朝Web3.0努力的科技公司就是一群各懷理想、抱負的首席架構師。

近年區(qū)塊鏈技術在金融、政務、能源、民生等眾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在歐科云鏈副總裁張超看來,區(qū)塊鏈技術是支撐Web3.0與元宇宙的底層技術之一,它帶來的核心變化在于,在基礎層上,使用分布式技術以及共識機制,通過密碼學手段實現數據的存儲和驗證;在應用層方面,結合5G以及物聯網技術,可以做終端設備的數據采集、數據傳輸與數據邏輯規(guī)則驗證。

區(qū)塊鏈技術的日漸成熟,催生出越來越多有意愿“上鏈”的新項目和新場景。這些參與者的涌入,讓Web3.0有了聚沙成塔的可能性。

Web3.0的發(fā)展4要素

1871年達爾文意識到,最早的生命形式或許誕生在一個“很熱很小的池子里”。這一猜想在20世紀20年代發(fā)展為“原始湯”理論:即,一個包含特定化學物質的“池子”為生命形成提供了先決條件。

同樣,Web3.0的繁榮或許也需要一個起到催化作用的“原始湯”,分別為全員平權、信息平等、數據共享和安全底線。

全員平權是區(qū)塊鏈乃至Web3.0的基石原則:在這種機制的約束下,平臺濫用數據權限、以算法引導用戶的行為被扼殺在搖籃里。例如,歐科云鏈就在應用中產出了大量共識算法,建立起穩(wěn)定、公正的鏈上秩序。有了這套鏈上版的“梧桐協(xié)議”,參與者們才會有意愿參與到后續(xù)的共建當中。

信息平等則讓Web3.0原住民在同一起跑線上展開學習和探索。在電影《頭號玩家》中,有一個可供所有人查詢資料的哈利迪圖書館。許多公司設計了區(qū)塊鏈瀏覽器為載體,用戶可以輕松通過瀏覽器的模塊和圖表工具掌握鏈上數據,隨時了解這個全新世界的動態(tài)。

數據共享是最具進步意義的一個創(chuàng)新方向。眾所周知,小區(qū)電梯間、公共區(qū)域的廣告收益應該歸用戶所有,互聯網用戶在使用產品過程中產生的數據和數據價值也該歸用戶所有。Web2.0的局限性也在于此:大數據和數據分析工具為平臺方所有,用戶在“數據維權”方面幾乎無從下手。

真正的Web3.0的產品則重在無條件向用戶分享“數據權”,避免“大數據+算法黑箱”的收割行為。

安全底線是擁抱監(jiān)管、保證用戶權益的必要邊界。尤其是在Web3.0野蠻生長階段,市場參與者必須在激發(fā)用戶活力的的同時防止投機行為和灰色地帶的產生。

凱文·凱利在《失控》一書中描述過一個蜂群遷徙的場景:在完全去中心化的環(huán)境下,成千上萬的蜜蜂通過“投票”尋找更適合的棲息地,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當用戶權利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尊重和回歸,互聯網文明也將在可持續(xù)的信任環(huán)境中不斷創(chuàng)造新高峰。

關鍵詞: 搜索引擎 數據共享

相關閱讀:
熱點
圖片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