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文章的開始,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
當你在外面的時候,比如通勤路上,在外面吃飯,跟朋友聚會,或是在等待排隊時,你會做什么?是玩手機,還是干別的?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我們似乎已經(jīng)很難脫離開手機了。當我們感覺到無所事事時,第一反應,似乎永遠都是拿出手機。像上面這些場景,目之所及的,幾乎都是把頭埋在手機里的人,全神貫注,聚精會神,不論外界發(fā)生了什么,似乎都充耳不聞。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還需要所謂的「元宇宙」嗎?我們好像本就已經(jīng)身處其中了。
當然啦,我絕不是一個對科技的進步持反對意見的人 —— 我自己本身就是一個數(shù)碼愛好者。只是,我覺得,我們似乎過度地依賴用手機去填滿我們的生活,去觀察和了解這個世界,而忽略了我們的眼睛,我們的雙手,以及我們的身體。
因此,今年以來,我給自己設定的目標之一,是鍛煉自己的感知力。
什么是感知力?這是我自己起的名字,它指的是:對自己內部、外部世界以及他人的內心,更敏銳的感知、覺察和理解能力,以及能夠有效整合這些信息,作出判斷和思考的能力。
具體而言,它包括這么三點:
自我監(jiān)控:能夠敏銳地感受到自己身體內在的細微變化,體會到自己的狀態(tài)。 他人共情:能夠切身體會到別人的心情、想法、感受,站在別人的立場考慮。 外部沉浸:能夠自主地將注意力集中在外部的環(huán)境中,體驗和感受外部世界。它跟「敏感」有些相似,但不太一樣。敏感是被動的,是一個人無法抑制的、不自覺地把環(huán)境所傳進來的刺激放大,產(chǎn)生更加強烈的反應。但感知力是主動的:你可以自由地選擇將注意力放在哪個對象上面,覺察到它細微的變化和細節(jié)。
它的本質是什么呢?其實就是把自己跟他人、跟世界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共同呼吸的整體。
所以,在我今年的很多文章里,你會看到一句話,叫做「對內抽離,對外沉浸」,指的就是如此:
對內抽離出來,用「觀察者」的視角看待自己,你才能觀察到自己的種種狀態(tài)和變化起伏;
對外沉浸進去,充分打開五感,填滿注意力的空隙,讓注意力維持專注,你才能更敏銳地體驗到外部世界的種種細微信息。
這是我對自己的告誡,也是我想跟你分享的感受。
那么,為什么要強調感知力呢?它對我們究竟有什么好處?
這個問題其實很難回答,因為,它確實沒有什么立竿見影的效果,也沒有什么明確的好處。非要說的話,它可能是一種取向,或者說一種自主的個人選擇。
就像思考一樣。之前有讀者問過我:保持思考的習慣究竟有什么好處?為什么我們不能放棄思考呢?我確實沒辦法回答他,我只能說:思考是一種樂趣,也是一種個人的選擇。你喜歡思考,喜歡追求可靠的信息,喜歡探尋事物的本質,那你就去思考;如果這些你都不喜歡,你覺得目前的生活挺好的,那其實也不要緊。
感知力也是一樣的。它也許能給你帶來一些幸福感,也許能提升你的審美感受,也許能幫你更好地處理人際關系……但這些,其實都有點虛。我更愿意這么說:它是一種個人選擇。你覺得你更喜歡「高感知力」的生活,那就去鍛煉;如果你不喜歡,或者你對目前的生活很滿意,那其實也沒什么不好。
但是,我覺得:能夠充分調動我們的感官去認識世界、感受世界,能夠設身處地地體會到別人的感受,能夠感受到自己跟這個世界是相連的、是一體的 —— 這本身就是一種樂趣和快樂。
進一步,當你被存在主義焦慮所困擾,當你被日常生活的繁瑣和無聊所包圍,當你覺得對一切都提不起興趣時 —— 也許,這種感知力,可以幫助你充分地「回血」,從這種狀態(tài)里走出來。
這就是它能夠帶給你的安慰。
01
那么,有什么方式,能夠鍛煉我們的感知力呢?
一個非常重要的習慣,就是自我審視。
這是我踐行了很多年的一個習慣。簡單來說,就是階段性地把注意力從手頭上在做的事情轉移開來,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讓自己回憶和思考:我剛剛做了什么,做得怎么樣,有沒有達到我想要的結果,我還可以怎么樣去調整?
舉個例子:
許多人經(jīng)常碰到一個問題:本來只是查一個數(shù)據(jù),結果查著查著,就從一個頁面跳到另一個頁面,從一個鏈接變成幾十個鏈接,各種新鮮信息撲面而來,不知不覺就浪費了好多時間。
這種情況,其實就是因為你沒有養(yǎng)成自我審視的習慣。
我自己是怎么做的呢?當我查資料的時候,我一定會在心里帶著一個目的「我查這個信息是為了解決什么問題」。然后,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抽離出來,問一問自己:我目前查到的資料是否足夠?能否解答我之前不懂的問題?如果不能,我還缺少什么信息,我目前在做的事情對它有沒有幫助?
如果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足夠了,可以滿足我的需求了,那我就果斷結束查資料的行動,把剩下的感興趣的內容暫存起來,添加到任務清單里面,等有空的時候再去細看。
這個習慣還可以引申到其他許多場景。比如:
工作的時候,很多人會用「番茄工作法」,每工作25分鐘休息5分鐘,讓自己間歇著工作和休息。但我并不這樣做,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我不是以時間為單位,而是以任務為單位。我會把任務劃分成多個小段落,每工作完一個小段落,就讓自己休息一下。一邊休息,一邊在腦海中回憶:我完成這個小段落花了多少時間?有沒有達到我的要求和期望?
這樣一來,我就可以清晰地知道:我做任何一件事情,大約需要多長時間,能做到什么樣的效果 —— 這對于我去規(guī)劃項目、安排時間,都有非常關鍵的作用。
再比如:日常生活中,當我閱讀、學習時,我也有一個根深蒂固的習慣:我喜歡讀完一個知識點之后,合上書、離開電腦,一邊踱步,一邊在腦海中把剛才的內容再過一遍,問自己:
我剛才學到了一個什么知識點?我能否用我的話把它講一遍?
甚至,過了一段時間,如果有空的話,我還會寫一篇簡單的短文,把這個知識點講出來。在這個過程中,我會去關注:我對它的理解是否存在哪些疏漏?怎么樣才能補全這些疏漏,把整條邏輯鏈講清楚、理清楚?
這樣,把學到的內容在腦海中多過幾遍,你會發(fā)現(xiàn),你對于剛學到的東西,會記得更牢、記得更久 —— 它們會真正地變成「你的知識」。
再舉一個例子:我經(jīng)常說,要培養(yǎng)對自我的認知能力,要更加清楚自己喜歡什么、擅長什么、適合什么。那么,怎樣培養(yǎng)這種能力呢?這其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平時在生活和工作中多去自我審視,去慢慢積累。
當你在工作中接觸各種不同的場景、操辦不同的事情時,就可以多沉浸進去,去感受:
我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感覺是愉悅,還是無聊? 我對它是否有進一步探索的好奇心,還是只是公事公辦、毫無興趣? 我在做這項任務的時候,是感到很流暢、很舒服,還是非常艱澀,需要經(jīng)常停下來思考? 我能很自然地進入心流狀態(tài)里,還是特別容易分心和走神? 別人對我的成果是什么樣的評價?是很滿意,還是不夠滿意、勉強能用?……
回答這些問題,依賴的不是理性,而是感性。不要束縛住自己的情緒和感受,而是忠實地記錄下來自己內心和狀態(tài)的波動,問問自己:
我現(xiàn)在感受到的情緒是什么?是哪個細節(jié)、哪個環(huán)節(jié),讓我產(chǎn)生這樣的情緒?
把它變成一種日常的、持續(xù)的習慣,你才能夠慢慢地更加了解自己。
02
上面講了對自我的審視,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對于他人的共情和理解呢?
這里,要提到一個很常見的誤區(qū)。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會說要「換位思考」。實際上,許多研究發(fā)現(xiàn):所謂的換位思考,不但無法提高我們對別人的理解程度,反而會成為一種阻礙,阻礙我們真正地去理解別人、對別人「感同身受」。
為什么呢?我們都知道,換位思考的意思是:倘若我是他,我會有什么樣的感受和想法?但問題在于:這種我們所想象的「倘若我是他」能貼合真實情況嗎?其實是不能的。
我們永遠無法想象自己不知道的事物。因此,所謂的「換位思考」,本質上,還是在用我們過往的經(jīng)驗和框架去思考,并沒有能夠真正地代入別人的角色,體會別人的感受、想法和邏輯。
我們真正在做的是什么呢?是把別人搬過來,放在我們自己的位置上,然后堵住他的嘴,把我們自己的經(jīng)驗硬塞給他,從而得到一個結果而已。
這種做法有用嗎?沒有用。它的本質,其實是一種傲慢,是一種認為「我能替代你去思考,替代你去感受」的自以為是。
這可能就是為什么我們雖然強調「換位思考」,但現(xiàn)實中卻常常變成「我是為你好,你怎么不領情」的原因 —— 因為你所謂的「換位」,根本無法真正觸及別人的內心。你只是在把自己的經(jīng)驗和想法,生搬硬套到別人身上而已。
2018年,一篇綜述分析了25個實驗,得到一個結果:在所有的實驗中,換位思考(英文叫做 Perspective taking)的效果都非常差,甚至比「不換位思考」更差(Eyal等, 2018)。
原因在于:經(jīng)過了換位思考的人,會自以為更加了解對方,但其實并沒有。這種落差,就會使得他們對于對方感受和想法的揣測更加篤定,盡管這種揣測很可能是錯的。
那么,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是 Perspective getting(這個詞似乎沒有一個很好的翻譯)。它是什么意思呢?其實非常簡單,就是直接詢問對方:你的感受是什么?你是怎樣想的?能不能跟我詳細解釋一下?
我們也許可以把它叫做「溝通感受」。簡而言之:停下來,拋開你的成見,好好溝通一下,永遠是解決問題、消除隔閡的不二法門。
因此,如何提高對他人的共情和理解能力呢?最本質的做法就是:放低自己的姿態(tài),用「空杯心態(tài)」,去跟別人溝通,去接受別人的表達和傾訴。不要自以為是,不要越俎代庖,不要自作主張,而是聆聽,接受,包容。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你朋友遭遇到一次意外,令他非常沮喪,現(xiàn)在他過來找你傾訴。你還沒聽完,就告訴他:我很同情你,但是沮喪沒有任何作用,你的問題并不嚴重,你現(xiàn)在應該振作起來,努力去解決問題。
這樣講正確嗎?正確。有用嗎?沒有。
這就叫做「正確的廢話」。別人不知道沮喪沒有用、必須振作起來、努力解決問題嗎?他所缺少的是什么呢?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而是解決問題的動力。
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做法是什么呢?傾聽,肯定,以及支持。
不要急于發(fā)言和表達,而是去聆聽他的傾訴,弄清楚發(fā)生了什么、他的感受是什么,給他足夠的情感支撐和認同。
不要隨意否定他的情緒,而是肯定他的遭遇和感受,讓他明白自己并不孤單,自己的反應是合理的。
不要急于給建議、給方案,而是詢問對方怎么想、怎么做,然后表達你愿意去輔助和支持他。
簡而言之,少說話,多聆聽。
永遠不要用你自己的立場去替代別人的立場。理解別人的前提,是要明白一件事:別人不是你的客體,而是跟你平等的主體。
你要先給予別人對等的尊重和平等,你才有可能真正走進別人的內心。
03
聊完了自我和他人,最后,聊聊對外部世界的沉浸。
我這段時間在刻意練習的一件事是什么呢?就是跟外部世界交互的時候,盡量拋開雜念,不要在腦海中想著各種各樣的念頭,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手頭的事情上,去專注地感受和沉浸。
舉個例子:
在外面散步時,不要想著那些懸而未決的問題,而是專注地走路,欣賞兩邊的景色,過往的人群,喧鬧的生活氣息。
讀小說、看電影時,投入進去去欣賞作者(導演)的謀篇布局,去關注細節(jié)、伏筆和鋪墊,不要考慮別的東西。
跟朋友聊天、溝通時,專注去聽他的話,試圖去理解他的想法、觀點和境況,不要讓注意力轉移到別的地方去。
休閑娛樂的時候,就全身心投入到眼前的休閑里面,不要老是想著還沒做完的工作、還沒實現(xiàn)的計劃……
我們總是很難填滿注意力的欲壑,容易被各種各樣的內在念頭和外在刺激吸引;總是覺得只做一件事情太浪費時間,總想著同時做好幾件事情 —— 但是,這也正是幸福感缺失的源泉:你越是希望「節(jié)省時間」,越是會感受到被事情推著走,奔波于種種任務和問題之間,疲憊不堪。
這就是許多人的毛?。?strong>面對生活的時候,特別容易「想太多」,思緒總是漂浮不定,習慣用一種抽離的、觀察者的視角來看待生活。比如:
休假的時候一心記掛著還沒做完的任務;旅行的時候老是擔憂自己的事情和安排;娛樂的時候感覺「這些東西好浪費時間」;哪怕跟別人社交、閑談的時候,也抱著一種功利的目的,想著「拉近關系」「擴展人脈」……
不妨試著暫且關閉自己的思想,不讓大腦時時刻刻處于高速運轉之中,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到感官上,去聽,看,聞,觸摸,體驗,感受,應和,融入。
這是一種放松,也是一種更好地投入生活的方式。
那么,這種對外部世界的沉浸,跟第一點里面的「自我審視」是否矛盾呢?其實不矛盾。
簡而言之,不論我們在做什么事情,我們都可以把它劃分成多個階段。當我們處于某個階段之中的時候,盡量做到心無旁騖,全神貫注,充分打開自己的感官和注意力,摒除掉腦海中的雜念。這是「外部沉浸」。
而當完成了一個階段,可以休息一下,就不妨在腦海中對剛才做的事情再回放一次,在腦海里過一遍、咀嚼一遍,想一想還可以如何調整,如何做得更好 —— 這是「自我審視」。
這會成為一種更完善、更充實的生命體驗。
——閑聊時刻 ——
簡單總計一下今天的文章:
什么是感知力?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對自我的感知,對他人的感知,對世界的感知。
對自我的感知,需要多練習自我審視,養(yǎng)成審視的習慣。
對他人的感知,需要化換位思考為溝通感受,去聆聽和理解。
對世界的感知,需要把抽離變成沉浸,打開自己的感官。
你也可以把今天的文章,跟去消化,而非攝入結合起來,一起閱讀。它們是互相補充的。
希望能給你一些啟發(fā)和思考。
- 全球即時看!停下來,去感受
- 全球消息!高效能人士的七大特征,看看你占了幾個?
- 天天快資訊丨算免單時間,湊跨店滿減,這屆年輕人怎么這么愛做題?
- 暢玩集團向港交所申請IPO 光大國際為其獨家保薦人
- 外資私募加速布局中國市場 又一家外資私募成功備案
- A股上半年紅盤收官 滬指上漲1.1%報3398.62點
- 速訊:A股上半年十大牛熊股出爐:基建龍頭牛冠全場 十倍妖股淪為“絞肉機”
- 每日焦點!109倍超高認購創(chuàng)紀錄!聰明資金瞄上了這一新品種
- 重點聚焦!6月30日(0-24時)上海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 出院出艙人數(shù)5例
- 世界微速訊:揭秘“聰明藥”騙局:吃了不會變學霸,10%戒毒者因服用利他林染上毒癮
- 熱門:“IP68級”的防水 “小米”一周就起霧?
- 世界消息!京東到家所售韭菜農(nóng)藥殘留超標:如身體里腐霉利含量較多,可能造成神經(jīng)功能紊亂
- 天天資訊:寧德時代麒麟電池未量產(chǎn) 面臨生產(chǎn)成本控制及技術挑戰(zhàn)
- 要聞速遞:“星號”取消 旅游業(yè)復蘇在路上
- 全球訊息:【歐盟】保暖手套召回
- 環(huán)球速讀:【歐盟】超彈力蜈蚣河豚玩具召回
- 環(huán)球報道:【歐盟】彈力蜈蚣河豚玩具召回
- 環(huán)球視點!【歐盟】童鞋召回
- 今日視點:【歐盟】玩具召回
- 環(huán)球快訊:CUBA全國大賽:疫情影響下的上海高校球隊
- 無錫監(jiān)測“抓取”電商違規(guī)促銷 共發(fā)現(xiàn)涉嫌違法數(shù)據(jù)
- 北京昌平著力強化零售藥店智慧監(jiān)管 提升藥品零售
- 湖州“質量管家”助力高質量發(fā)展 加強行業(yè)新技術
- 重慶南岸區(qū)“五個強化”營造良好消費環(huán)境 強化示
- 南寧超八百家門店承諾線下無理由退貨 營造安全放
- 山東臨沂河東區(qū)市場監(jiān)管局組織開展學校食堂雙隨機檢
- 浙江寧波江北織密網(wǎng)絡餐飲食品安全網(wǎng) 嚴厲查處網(wǎng)
- 湖南安化縣市場監(jiān)管局:守好老年人的“錢袋子” 切
- 寧夏石嘴山:堅決打好農(nóng)村假冒偽劣食品專項整治收官
- 浙江嘉興海鹽縣扎實推進食品安全“守查保”專項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