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城市生活 >
準媽媽的第一場考驗 “理由充分”的種種焦慮 2020-07-14 11:17:06  來源:中國婦女報

編者按

成為媽媽,對女性,尤其是今天的職業(yè)女性來說,絕對是一件人生大事。能不能孕育一個健康的寶貝、自己和丈夫能否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和生存環(huán)境、如何應對層出不窮又觀點迥異的育兒理念和方式、如何應對身心的變化、如何從容地迎接二寶的到來、自己的職業(yè)發(fā)展會不會因孩子的到來而受到影響……從準備懷孕起到之后若干年,諸如此類的疑問都無時不在困擾著準媽媽、新手媽媽們。

這些問題不僅是女性個體的問題,更是社會性的問題。從本期開始,本刊“家視界·關注新手媽媽”將陸續(xù)刊發(fā)系列報道,從備孕期、育兒初期、面臨職業(yè)抉擇、健康等角度關注新手媽媽的生活環(huán)境和心路歷程,以期帶來更多的思考和改變。

“懷孕以后不能化妝怎么見人?”“吃什么能讓孩子更聰明?”“生完孩子我的身材會不會恢復不好?”“孩子總生病怎么辦?”“要不要去買學區(qū)房?”正在備孕的姚女士這段時間一直在考慮甚至有些焦慮這些事情,對她而言,生兒育女這件事絕不能大意,要把一切事情提前考慮周全。

隨著人們對精致生活的追求,很多準媽媽在孕期或者在備孕期考慮的事情突然多了起來,一些比較敏感或過于追求完美的人更是如此,她們對于自己和未來寶寶的事情左思右慮,生怕因為自己的一個沒想到而引發(fā)問題。為什么會存在這種過度焦慮的情緒?這樣的情緒正常嗎?是怎樣造成的?如何能夠緩解?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理由充分”的種種焦慮

最近,姚女士經常失眠、心煩意亂、容易激動,她對記者說,周圍很多生了孩子的朋友確實有這樣那樣的煩惱。

“我一個朋友生孩子都兩年了,自己還胖得跟懷了老二似的,實在不好看;另一個朋友,孩子快3歲了,才發(fā)現家周圍沒什么像樣的幼兒園,特別著急;還有一個,都不敢讓孩子報太多課外班,因為‘儲備’不夠。” 姚女士認真地說,“我必須把這些問題的對策都提前想好!”

姚女士的焦慮和想法代表了一部分女性的態(tài)度。

去年,剛剛結婚不久的小玖突然有了換房的念頭,“我準備要小孩了,但一想到家附近沒有好學校,就鬧心。”小玖家住北京市大興區(qū),雖然近些年來也興建了不少市重點學校的分校,但對于教學質量,小玖不太放心。

聽說東城區(qū)的學區(qū)房性價比較高,它便拉著老公多次走訪,最后,圈定了保利薔薇苑小區(qū),“這個小區(qū)的樓下就有一家私立幼兒園,雖然有點貴,但品質不錯;劃片對應的培新小學是重點小學,初中直升老牌重點中學——匯文中學的比例高。”小玖沒猶豫,一賣一買,又貸了些款,住進了理想了學區(qū)房。“多虧我動作快,剛換完房,東城區(qū)就出臺了‘1911’政策,就是在2019年11月以后拿到房本的,就要參與多校劃片了。”

而讓徐女士焦慮的,則是如何對孩子進行英語啟蒙教育,徐女士摸著自己隆起的肚子說,“我因為英語不好,錯過了很多好單位,我不想讓孩子將來也像我一樣。”于是,徐女士搜尋了大量英語啟蒙軟件:嘰里呱啦、愛奇藝動畫屋、英語王國……凡是適合英語啟蒙的方法,她都親自感受,“我要在孩子出生之前,‘研發(fā)’出學習方案。”徐女士肯定地說。

新浪微博上一個名叫“慢半拍慢生活分享”的網友,甚至為了備孕去考了高級育嬰師,還看了二三十本最新育兒書籍,有機會就聽大咖小咖的各種育兒課程,“我的輸入是無界限的來者不拒,這樣做我心里踏實。”

普遍焦慮屬于社會性焦慮

今天的年輕女性比20世紀90年代的母親經歷產前抑郁癥的可能性更高。一項數字顯示,產前焦慮在孕媽媽中很普遍,特別是孕晚期,有98%的孕媽媽在妊娠晚期產生焦慮心理。有些人善于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會使焦慮心理減輕;有些人不善于調節(jié),心理焦慮越來越重。

“產前焦慮甚至孕前焦慮現象在準媽媽群體中較為常見,只是焦慮的程度有差異。”河北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社會學系副教授吳銀玲對此表示,于去年3月生下寶寶的她坦言,自己在孕育和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也經常閃現焦慮情緒,所以非常關注這一現象。

“在互聯(lián)網時代,每個備孕或者懷孕的準媽媽都或主動或被動地加入了多個微博、微信群組,在群組里,各種各樣的焦慮、疑問隨時可見。”吳銀玲說,比如會詢問“為了生一個健康又聰明的寶寶,我該做什么?”之后就會被推薦補葉酸、補鈣、補鐵,補DHA等等。“從備孕到懷孕,從產后個人恢復到養(yǎng)育孩子,再拓展到教育,要焦慮的事情沒有終結。”吳銀玲認為,“提前和過度焦慮現象的產生,跟現代人面臨的種種壓力相關,也跟大家接收的信息過于繁雜有關。”

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副教授龔文娟表示,新手媽媽普遍焦慮是一種社會性焦慮。養(yǎng)育后代在前工業(yè)社會中是由集體完成,進入工業(yè)社會后變成小家庭活動,增加了看護者的壓力;新媒體對五花八門信息的傳播,更擴大了這種焦慮。

“從社會勞動分工來看,媽媽群體焦慮現象有其原因。”龔文娟分析,爸爸們也愛孩子,為什么他們的焦慮程度比媽媽們低?“從家庭勞動分工看,女性群體普遍承擔更多育兒活動。俗話說‘女子本弱,為母則剛’,社會期待賦予女性的任務,讓媽媽們特別是職場媽媽們無法不焦慮。”

另外,龔文娟表示,關于媽媽們普遍焦慮的產后瘦身、學區(qū)房等,這些需求本身不是媽媽和孩子的“剛需”,很多是身處這個消費社會(包括文化消費、身體消費、物質消費等)被建構起來的,但一旦社會認可這些需求,媽媽們就會想方設法去滿足這些需求,“而一旦滿足不了,跟周圍人一比,就容易焦慮。”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張春泥是一位二胎媽媽,她認為,隨著信息多樣化、各種育兒觀念和方法的傳播,以及在中國城市家庭,尤其是中產家庭中尤為盛行的密集母職的文化,年輕一代的母親(和父親)越來越重視優(yōu)生優(yōu)育和對孩子的培養(yǎng)教育,也更愿意采用或計劃采用精心栽培的方式來養(yǎng)育子女,這一點并無可厚非,但無形之中就增加了家庭,尤其是母親的精神壓力。“因此,現在的準媽媽和新手媽媽在社會提出的更高標準和要求下,變得更焦慮。”

專家說法

加大幼兒看護的家庭和社會支持

吳銀玲:“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句話,似乎讓我們覺得焦慮是一種相當正常的心理狀態(tài),但是程度嚴重的焦慮,會損害人的身體和精神健康。對于如何緩解這種焦慮,已經被多數新手媽媽嘗試并認可的方式是“多讀書,少上網。”

所謂“多讀書”,意思是多閱讀育兒相關書籍,做到科學育兒。“少上網”,一方面,準媽媽們要減少信息瀏覽的時間,在休息時間盡量放下手機等電子設備,放空大腦,充分休息;另一方面,準媽媽們不要遇到問題就去網絡尋找答案,這樣可能會把問題夸大,從而加重焦慮心理。緩解焦慮的一個辦法是把焦慮的問題提前規(guī)劃好,而更重要的是,放下比較的心態(tài),接受普通的自己和孩子。

另外,一旦焦慮情緒產生,可以通過一些簡單易行的方式來緩解,比如多和愛人溝通、做點自己喜歡的事等等。

龔文娟:要緩解這種群體性焦慮,需要加大幼兒看護的家庭和社會支持。具體而言,第一,有條件的媽媽可以尋找家庭成員的支持,如請其他家庭成員加入幼兒養(yǎng)育過程,給新手媽媽一些自我調整的時間與空間,向內滿足媽媽們的自我需求;第二,建立家庭成員間的情感聯(lián)結,減少無故的抱怨和指責,讓家庭成為提供歸屬感、安全感和尊重的地方;第三,在社會支持方面,呼吁地方建立正規(guī)的公立幼兒看護機構,同時規(guī)范市場化的早教機構。

張春泥:準媽媽要相信科學和醫(yī)學,做到科學孕育。同時,要多給自己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肯定自我價值。我們周圍很多同事和朋友,在懷孕期間依然自信地工作、積極地生活、堅持愛好,這樣也讓她們無暇過分焦慮或抱怨。成為母親本身就是一件考驗和磨煉智慧和能力的事情,需要我們去不斷學習和自我發(fā)現。

準媽媽和新手媽媽應多動員配偶和其他家人參與育兒,想辦法給自己找到更多或更高質量的社會支持。還有一點很重要,即不要讓自己的社交活動受限,要保持與親友、同事的交往和聯(lián)系,與親近的人、有同樣經歷的人或者理解自己的人多交流和傾訴,能夠很好地轉移焦慮,有時候還能收獲解決問題的好建議、好方法。

關鍵詞: 準媽媽的第一場考驗

相關閱讀:
熱點
圖片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