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
“炒鞋圈”水太深,一單賺十萬的“鞋頭”也要退坑 2021-12-08 13:56:52  來源:36氪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侵刪)

11月29日凌晨2:20,Off-White創(chuàng)始人,LV男裝藝術(shù)總監(jiān)Virgil Abloh因癌癥去世…

而就在這位天才設(shè)計師逝去不到6個小時的時間里,二手鞋市場直接“殺瘋了”!

“OW X AJ2”的價格直接暴漲100%,熱銷的“白紅”部分女款價格突破8000,男款更是全部破萬。而作為OW與NIKE的聯(lián)名款,“Nike Air Force 1 Low 07”高達(dá)27萬港元(約合22.1萬元人民幣)的價格更是讓人唏噓。

“炒鞋”,已經(jīng)這么喪心病狂了嗎?

不知從何時起,網(wǎng)絡(luò)上開始流傳著這么一句話:“炒房不如炒股,炒股不如炒鞋”。普通散客玩“炒鞋”,一雙至少可以賺兩三百塊,而做莊的話,一雙至少四百甚至上千,一個月流水可以破百萬,如此大的暴利面前,“喪心病狂”的事也就不足為奇了。

那“炒鞋”究竟是如何運作的?“炒鞋”暴利的背后到底是金光大道還是竹籃打水?《螳螂觀察》恰好知道三位不同年齡段的“資深鞋客”,他們沉浸其中,但又或多或少對“炒鞋”的未來有所懷疑,以下是他們的真實故事:

孫平,21歲,大學(xué)生,2017年11月入坑

沒想到激起我“炒鞋”想法的不是NBA,而是一款綜藝。

沒錯,2017年的《中國有嘻哈》爆了,本就對嘻哈感興趣的我,那會兒除了關(guān)注節(jié)目選手和音樂,同時也在網(wǎng)上各種搜廠牌,包括他們的風(fēng)格、文化乃至恩怨。

節(jié)目還沒過半,我的“嘻哈文化”知識儲備已經(jīng)非常豐厚,于是開始混跡微博貼吧,有交流也有“摩擦”,無意中被一條帖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潘帥第二期里穿的鞋是什么款式,想買!”

這不就是全黑色Yeezy Boost 750?有趣的是,我剛好有一雙。

抱著試一試的態(tài)度,我們交換了聯(lián)系方式,幾經(jīng)拉扯,最后在“加800”的價格下愉快完成交易,這也是我“炒鞋”生涯的第一桶金。

然而我沒想到的是對方?jīng)]過幾天就再次轉(zhuǎn)手,據(jù)說價格直接加到了一千二往上…

有了第一桶金后,我開始摸索“炒鞋”這條商機,我懂鞋,至少比小白懂的要多很多,偶爾自己也會在網(wǎng)上搶購,但線下幾乎不會去排隊。于是我開始留意網(wǎng)上的“單子”,幫人找明星同款鞋,然后通過一些渠道弄到手,最后加價賣,一單掙個三四百是常事,能掙點零花錢。

做得最大的一次,叫上了好幾個室友去熬夜排隊,賭了手Yeezy的新款,可三天過去,鞋盒還堆在宿舍里吃土,就當(dāng)我以為這次虧了的時候,一場晚會里,某位流量明星穿著這款新鞋領(lǐng)獎了。

麻了!賺麻了!

很快,宿舍里的鞋盒全部出貨,最低的掙了小三千,最高的差價直接破五,室友們恨不得把我當(dāng)財神爺一樣供著,每個人走路幾乎都是飄著的。

然而那之后,我也不怎么賭新款了,我那會兒覺得,還是接單子靠譜。

于是我開始找貨源,認(rèn)識了一位上家,他有美國和東南亞的渠道,能打個時間差弄到貨,但畢竟不是自己弄的貨,就讓他走平臺鑒定之后再發(fā),試了幾次,效果還不錯,之后合作得越來越多,賺得也越來越多。

可沒想到最后一次翻了車。有人投訴我的鞋是“假貨”,我懵了,就算我看走了眼,平臺鑒定也能翻車?于是回給平臺,二次鑒定之后確定是假貨,還真翻車了!然后我去翻最近的一批單子,果然無一例外,全是莆田貨。

然后這位上家也“理所當(dāng)然”的消失了,去報案也于事無補,對方的資料不足,查無可查。

還是太年輕了!就這一單,我直接回到了“解放前”。

對于Virgil Abloh我是有了解的,現(xiàn)在家里都還有一雙聯(lián)名款的AJ,但是沒打算出手了,“炒鞋圈”水深,本以為自己還算半個專家,沒想到玩著玩著就成了韭菜。

馬小五,27歲,國企員工,2020年1月入坑

2020年1月是個挺特殊的時間,科比去世,疫情爆發(fā)。

就是那段全國閉門不出的時間里我入了“炒鞋”的坑,理由很簡單,利潤太大,大到我這個15年老科密都坐不住了。什么概念,一款2000買到的科比4,居然炒到了20000!

老大,對不起,利潤面前,信仰得放一放!

“科比4”最終以16000成交,緊接著,我開始翻我的“庫存”,雖然不是運動員,但也是靠著體育特長進(jìn)的國企,家里的庫存還真不少,清點完庫存,但凡帶“科比”的,直接拍圖拿到虎撲系的平臺上掛,直接起飛。

我還記得大年三十吃年夜飯的時候我都還在拿著手機傻笑,鬧得家里人還以為我彩票中了五百萬了。

從那之后,我就開始“炒鞋”了,入手的鞋更多,刷虎撲和球鞋類平臺的時間也更多,當(dāng)然我心態(tài)很好,只買自己看得上的,如果“炒”不出價格就自己穿或者收藏,想著憑愛好“炒鞋”。

也遇到過坑的時候,比如今年“新疆棉”的事,國產(chǎn)鞋開始暴漲,而我手里的耐克阿迪就無人問津了,沒辦法,自己扛著唄…

但是“炒鞋”久了也有點迷茫:喜歡的鞋利潤很高留不住,最后留下的雖說也不差,但穿出去總覺得少了點感覺。

一個自稱15年老科密的球隊主力,一雙科比的鞋都找不到了。

但也沒辦法,成年人嘛,搞錢比情懷重要,不搞錢怎么繼續(xù)買鞋…

就像這次Virgil Abloh的事,雖然有些遺憾,但更多的焦點還是放在了鞋價,手頭剛好存了兩雙OW和NIKE的聯(lián)名款,還好之前沒急著出,這下有的談了。

范正愷,35歲,資深“鞋頭”,2007年入坑

我之前是做實體的,那年實體的生意不景氣,就有個國外的朋友說起了“炒鞋”,說國外“炒鞋”多火多火。

而07年國內(nèi)“炒鞋”的非常少,能“炒鞋”的都是土豪。

于是我和朋友合伙,我負(fù)責(zé)“看”,他負(fù)責(zé)“買”,我有實體店的經(jīng)驗,對球鞋研究也多,新款一出,就能給個評估,估價好的,他就相辦法進(jìn)一批給我寄過來。

我會在店里擺幾雙,但一般賣不出去,于是就掛網(wǎng)上,那會兒先是貼吧,再到“鞋友QQ群”,效果很好,才試了兩三個月,我店里的虧損就清了。

15年左右,算是國內(nèi)的“炒鞋”黃金期,那會兒有了微信群,也逐漸誕生了像NICE、有貨等垂類的平臺,提高了入坑的安全感,交易更加方便。那幾年也認(rèn)識了很多人,有“炒鞋”的散客,也有一些品牌的內(nèi)部工作人員,“炒鞋”的生意也是越做越大。

但“炒鞋”久了,眼光卻看不準(zhǔn)了。

比如有些看上去很一般的款式,人家大明星一穿就可以翻個幾倍乃至十幾倍,而那些我自以為還不錯的,有時幾個月之后仍舊是那個價。

最慘的一次,一雙著名香港明星的聯(lián)名限量款。又是限量又是聯(lián)名又是潮款明星,怎么估都應(yīng)該是漲的,甚至暴漲。于是,我絞盡腦汁到處找人想辦法,花了十幾萬囤下這款鞋,信誓旦旦跟朋友們吹著牛皮…

結(jié)果牛皮吹破了,一來是鞋子發(fā)售增多,價格漲不起來,二來是鞋子后續(xù)居然有質(zhì)量問題,穿上之后會起霧……

結(jié)果就是,血本無歸。

不過從那之后我也算是看懂了“炒鞋”這場游戲,擊鼓傳花嘛,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

這之后還是會“炒”,畢竟利潤還是擺在這的,像Virgil Abloh這次,不出意外這一單十萬以上了,不過也只是把今年的虧損填平一些,“炒”得多了,也就見怪不怪了。

至于未來,我甚至有些不看好。

這玩意兒太虛,太容易翻車,國家也出臺了一些政策,“炒鞋”很有可能就是第二個“教培”,而其他幾家平臺也在打價格戰(zhàn),市場沒做大,魚肯定不夠分的。

再這么亂下去,遲早要壞的,如果可能,見好就收吧!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螳螂觀察(微信ID:TanglangFin)”,文:趙炯,36氪經(jīng)授權(quán)發(fā)布。

關(guān)鍵詞: 也要 太深 一單賺

相關(guān)閱讀:
熱點
圖片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