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
二手市集的“回潮”,在臨時與流動中發(fā)現(xiàn)“附近” 2021-12-06 15:24:36  來源:36氪

從“閑魚”到“多抓魚”,二手交易平臺掀起了“閑置經(jīng)濟”的風向。而在線下,都市里各種市集的攤位之間人潮涌動,宛如另一股風潮。

人們開始更多地購買二手物品。這當然和經(jīng)濟下行、消費力銳減的大背景有關,但二手市集的火熱又不足以用“物美價廉”的實用主義傾向來解釋。

相比于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的高效與便捷,城市綜合體內的舒適與琳瑯滿目,二手市集顯得粗糙、擁擠,并且沒有所謂的質量擔保。游走于其中,你能感受到舊物的新體驗與人情的流動,而不僅僅是買賣雙方的一錘子交易。

那是一種久違的關系,被物件所環(huán)繞的同時也在被人所關照。

01.“城市拾荒”的浪漫

不久前,多抓魚在三里屯開了一個二手市集,將其命名為“多抓魚回收站”,時間從 9 月 19 日開始,持續(xù)到 10 月 10 日。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辦集市的機電院老樓外的小路上,總是排滿了等待入場的人。高峰時期,隊伍綿延到了路口,甚至又拐到了另一條街上。

一進門,映入眼簾的就是幾行大字:“在地鐵撿戀人/在超市撿糖分/在綠化帶撿花/在樓宇中撿夕陽/我在都市里浪漫拾荒”。

這是市集的宣傳標語,也是一首關于城市生活的詩。

“地鐵”、“超市”、“綠化帶”和“樓宇”,明明很難和“浪漫”聯(lián)系起來,因為這些都是我們日常所見的都市風景。我們每天三點一線的生活,不就是往返于這些庸常的城市零件之中嗎?這些毫無個性的元素被不斷復制和組裝,最終構成了一個千篇一律的無聊城市。

這首詩卻向我們暗示了城市生活的浪漫,和“拾荒”間的微妙聯(lián)系。

穿梭于琳瑯滿目的攤位間,在各種門類的二手書,各式各樣的舊衣,以及唱片、玩具、擺件,還有各種出乎意料的珍奇物件中,我確實重新收獲了一種“趕集”的樂趣。比起在分區(qū)明確的商場中或精準推送的網(wǎng)購 app 上購物,市集攤位上的商品總是能給人一種不期而遇的驚喜。

市集的各種裝飾也富有懷舊的年代感,比如老舊的顯像管黑白電視播放著 1992 年的國民級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

逛市集和“拾荒”的共同點,就是一切都充滿了不確定性。而這種不確定性也意味著無盡的可能。在電影《諾丁山》里,主人公甚至在喧喧嚷嚷的市集中收獲了一段愛情。

《諾丁山》

市集還給人一種特別的驚喜,就是商品除了新奇的外型,可能背后還藏著一個獨特的意義世界。

我曾被一款造型獨特的腰包吸引,攤主向我介紹說它出自一位獨立設計師之手,但他后來不做這行了,這款包也就成了絕版。我問她,既然這么珍貴,怎么還舍得忍痛割愛呢?

“這是前男友送我的,我們前一陣分手了,每次看到它都會傷心,又舍不得丟掉,就看看有沒有人收了它。”

朋友小 No 也有類似的購物體驗:“很多攤主賣出的是自用的東西,能看到使用的痕跡。而且賣家在介紹商品的時候,有時候還會講出他當初為什么看中了這樣東西,后來又為什么不喜歡、不需要了?!?/p>

二手物品背后個體的記憶和情感,使得這些東西雖然是“舊”的,對我們而言卻是全新的情感體驗。

多抓魚近日表示:“盡管線上的資源是無限的,推薦算法也越來越智能,但這種能夠摸到書的觸動,這種不太抱著目的性與某本書的‘不期而遇’,總覺得難以取代,這也是我們堅持做線下書店的重要原因?!背鞘猩钪姓嬲睦寺?,就是來自于日常卻不庸常的“不期而遇”。

所謂“拾荒”,不是真的“撿”破爛,而是拾回我們的好奇心和對不期而遇的浪漫的期待。

02.市集的衰落與回潮

“二手市集”自古有之,中國最古老的文獻《周易》有“日中為市”名詞,而在之后的漢朝,便出現(xiàn)了二手書籍與文物買賣的定期市集“槐市”。史書記載倉之北為槐市,在一列有數(shù)百棵槐樹的街道上,露天無墻與無屋,每月初一及十五,書生在此聚會擺攤,各人拿出有意出讓的經(jīng)傳書籍及笙磬樂器,大家互相選購買賣。(維基百科)

除去貿易與商品流通,集市自古也是地方文化創(chuàng)生的重要場域。以北京為例,三教九流、各式演藝人員于北京天橋大顯神通,這里也被視為老北京重要的游藝場所。

學者張次溪在《人民首都的天橋》中記載:“道光咸豐時,一般小販,利用天壇及先農(nóng)壇根,不必納地租,多來擺設浮攤,售賣雜貨,漸成小市。”天橋因為販夫走卒的聚集而興起,而后形成了獨特的游藝雜技為主的平民文化。

在過去,物品的流通受到時空限制,因此用以物物交換的集市大多位于位置適中、交通方便的中心村鎮(zhèn)、寺廟勝地和城鎮(zhèn)邊緣地區(qū)。

在熙熙攘攘之中,人的流動不止帶來了物的流動,也帶來了文化的流動?;蛘哒f,市集本來的狀態(tài)就是流動的,而在諸種元素流動、匯合、交疊之后,形成的就是豐富多彩的市井文化。

但隨著工業(yè)流水線的普及和現(xiàn)代物流業(yè)的發(fā)達,市集似乎失去了流通的核心位置。并且因為城市化進程中的治理需要,非正式的市集形態(tài)越來越難以在現(xiàn)代都市中立足。北京曾經(jīng)盛極一時的各種舊貨市場,如菜戶營城南舊貨、北方舊貨、北沙灘舊貨、通州西門、利康金橋、雙橋舊貨等,都陸陸續(xù)續(xù)遭到拆除。

攝于潘家園 | ?Paul Rushton / Alamy Stock Photo

就連充滿傳奇色彩的潘家園舊貨市場的生存境況也日漸艱難,除了本身市場行情導致的衰落,制度和治理層面的壓力也讓其舉步維艱。自 1992 年潘家園初具規(guī)模開始,這個魚龍混雜之地就一直是政府部門規(guī)管的重點區(qū)域。一開始民眾自發(fā)地聚集在潘家園擺地攤,而后在有關部門的要求下“退街進場”,不再占道經(jīng)營,攤販統(tǒng)統(tǒng)搬進了正式規(guī)劃的“潘家園舊貨市場”。

2003 年,潘家園又迎來一次大規(guī)模改造,攤主們繳納了不少建設費與押金。在 2016 年初,一些關于潘家園要關張搬遷的傳言又開始廣為傳播。而后潘家園市場方面對于商戶提出重新簽訂合同和收取費用的要求,導致了 5 月 30 日潘家園舊貨市場發(fā)生了史無前例的攤主集體“罷市”事件。在資本和權力的雙重擠壓下,潘家園已經(jīng)再無當年人頭攢動的盛況,經(jīng)常是冷冷清清的。

列斐伏爾在《空間與政治》中提出,所謂的全面都市化(complete urbanization),其實就是把舊的、屬于城中“第三世界”的草根階層事物、街道、地方,以至生活方式和景觀清除,代之以形象高級的、中產(chǎn)的、明亮的、整潔的、新的、現(xiàn)代化的東西和景觀。

而對于北京而言,清除掉了各種草根的事物,就讓這個城市顯得更“高級”了嗎?

……一個取消步行、無街可逛、沒有情趣也沒有傳統(tǒng)的城市,因此,從根本上說,北京已經(jīng)沒有資格被看作是現(xiàn)代化城市,更沒有資格被認為這是一個國際大都市。(選自李陀《無名指》第54節(jié))

在“無街可逛”的北京,我們往往只能去逛千篇一律的商場。但在線上電商對實體經(jīng)濟的不斷沖擊下,商場也在不斷地想辦法為消費者提供線上購物給予不了的體驗。《 2020商業(yè)地產(chǎn)志年度報告》顯示,2020 年全國多個商場空間,舉辦了超過1000場與市集相關的主題活動。

這或許能解釋二手市集的回潮。商場擠壓了傳統(tǒng)市場的生存空間,而今商場為了生存,竟然又把市集給“請”了回來。

商場中名不副實的“潮玩市集”

在大型商場和電商平臺占據(jù)絕對主流的大城市中,市集依然邊緣,但也成為了一種小眾的選擇。人們重新開始“趕集”,既是在消費力普遍降低后的一種積極嘗試,也是困于高速城市化導致的都市鄉(xiāng)愁中的我們,在尋求人情與附近的回歸。

03. 在臨時與流動中發(fā)現(xiàn)“附近”

在明碼標價的城市綜合體與大數(shù)據(jù)推薦算法統(tǒng)治的電商平臺上,在流程化的交易中,我們很少需要憑借感官的精挑細選,更加犯不著唇槍舌劍地討價還價。但這樣也很難讓人感受到,我們是在和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做交易。

項飆老師曾言,當下的一個嚴重問題是“附近”正在消失。我們足不出戶就可以憑借手機 app 滿足各種需求,這無疑是一種巨大的便利。不過也正是這種便利把我們的全部生活裹挾進去,使得我們對“附近”愈發(fā)的無知和冷漠。

線上的購物方式提高了效率,卻犧牲了我們的想象力。當所有需求都可以被“精準”的推送滿足“需求”本身也就變得越來越狹隘,全然失去了拓展其邊界的可能。

而在開放且流動的市集中,一切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和新鮮感。在傳統(tǒng)的舊貨市場,如潘家園,一個個攤位上擺放的都是頗具歷史感的商品:古玩、字畫、玉石……以及 60 年代的小人書、畫報等老物件。踱步其中,仿若在逛一個展現(xiàn)過去幾個世代的生活史的歷史博物館。

而在新興的二手市集上,攤主們就像藝術策展人一樣別出心裁地布置自己的一方天地,你能從中看到他們的個人創(chuàng)意和審美品味。逛這樣的市集,就像是在逛一個集合了各種風格的藝術家個展的當代美術館。

市集不止能夠讓人和物“不期而遇”,更重要的是為人和人的相遇提供了更多可能。

上周末我去了一家酒吧里的二手市集,兜兜轉轉了一小下,便在一個賣領帶的攤位駐足良久。不過我并不是想買領帶,而是看中了攤主頭頂?shù)陌咨W忻?。我本想裝作選購領帶攀談幾句,再套他的話,問問帽子在哪買的?沒想到剛開始夸他的帽子好看,攤主 Avi 就特別熱情地把那家帽子店的來歷、地址,甚至店主的微信都和盤托出。他把牛仔帽遞給我試戴,還詳細介紹起了牛仔帽的選購要點:手感、材質、款式、尺寸……就像一個偶遇同好的熱心朋友,對我毫無利益計算,既沒嫌棄我耽誤他的時間,更是絲毫沒把帽子店老板當作自己的競爭對手。不過我最后還是買了一條漂亮的腰果花領帶,Avi 告訴我,他和帽子店老板以及很多其他攤主都是朋友,并且歡迎我去他們位于宋莊的實體店玩。我感覺我購買的不止是一條領帶,還是一把通往一個社群的大門鑰匙。

來擺攤的攤主們似乎都沒有將經(jīng)濟效益作為第一要義,而是更重視人和人之間和諧相處、團結相助、共享共生的良性關系。我同行的朋友在試戴一款耳飾時,隔壁服裝攤位的攤主對其贊不絕口。而飾品攤主見狀,也說道:“你戴這個,配他家的那款紅外套,肯定是絕配……”

另一位主營皮具的攤主 Joe 告訴我,常設和固定的經(jīng)營模式下,商家往往疲于研究市場風向,根據(jù)流行趨勢來決定賣什么、怎么賣。而臨時與流動的市集給了攤主更大的自主權,什么時候開始擺攤、什么時候收攤都由攤主決定。對于個人的手工藝或設計工作室而言,市集也更加適合他們的生產(chǎn)節(jié)奏。在完成客戶的訂單以外,他們也在憑借個人興趣做創(chuàng)作。而這些獨具匠心的手工藝品,最適合的呈現(xiàn)方式就是在市集上供人欣賞、挑選。

在市集中發(fā)生交集與碰撞的,有志趣相投的同好,有別出心裁的創(chuàng)意,也有逐夢的創(chuàng)業(yè)者和手工藝人。這些能量雖然微小,卻能在人和社群間建立連結,聚沙成塔。市集正在臨時與流動的狀態(tài)中不斷建構起新的可能。

參考資料

2021年中國在線二手交易行業(yè)分析報告-市場規(guī)?,F(xiàn)狀與發(fā)展前景研究,觀研天下,2021

多抓魚——二手書市場新循環(huán),搜狐網(wǎng),2021

多抓魚第一家線下書店關閉,中國環(huán)境報第7版,2021

李陀,《無名指》,中信出版,2018

列斐伏爾,《空間與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2020商業(yè)地產(chǎn)志年度報告,商業(yè)地產(chǎn)志,2021

「跳蚤市場」詞條,維基百科

北京天橋的變遷,北京市檔案館,2021

人民首都的天橋,張次溪,1951

潘家園罷市追蹤 古玩市場轉型之痛,經(jīng)濟網(wǎng),2016

這些,也許是北京最后的舊貨市場了…… ,老北京故事,2018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青年志Youthology”(ID:openyouthology001),作者:老王,36氪經(jīng)授權發(fā)布。

關鍵詞: 二手 市集 發(fā)現(xiàn)

相關閱讀:
熱點
圖片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