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訪談 >
探尋兩千年前的“地下王宮” 體驗獨特 2020-03-17 09:27:58  來源:人民網(wǎng)-人民日報海外版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外觀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供圖

南越王墓出土角形玉杯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供圖

3月11日,一場別開生面的“云游博物館”直播活動在“南方+”客戶端舉行,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副館長林冠男帶領(lǐng)觀眾“深入地底西漢南越王墓,看千年墓室如何消毒防疫”。

位于廣州市越秀區(qū)解放北路的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是在南越王墓基礎(chǔ)上建立的遺址博物館,1988年對外開放。博物館以古墓為中心,依山而建,建筑面積1.74萬平方米,由綜合陳列樓、古墓保護區(qū)、主體陳列樓組成。博物館外墻仿照陵墓石室材質(zhì),用紅色砂巖作貼面,體現(xiàn)出典型的嶺南現(xiàn)代建筑風格。館內(nèi)主要展示南越王墓原址及其出土文物,此外還設(shè)有楊永德伉儷捐贈的陶瓷枕專題陳列。2008年,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參觀古墓 體驗獨特

南越王墓的橫空出世,堪稱20世紀80年代轟動一時的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

1983年6月,廣東省政府基建部門在越秀區(qū)象崗山施工,當推土機開挖公寓樓墻基時,地下露出一塊塊平整的大石板。工程負責人立即聯(lián)系文物部門,聞訊趕來的專家經(jīng)過3天勘察,初步得出結(jié)論——這是一座西漢南越國時期的王侯級大墓。

隨后開展的考古發(fā)掘中,考古工作者在墓主人胸腹位置發(fā)現(xiàn)一枚龍鈕“文帝行璽”金印。據(jù)史書記載,南越國第二代王生前曾僭越自封“文帝”,并私自鑄璽,死后將其隨葬陵寢。專家由此判定,墓主人就是趙佗之孫、南越國第二代王趙眜。

“南越王墓是嶺南地區(qū)迄今發(fā)現(xiàn)規(guī)模最大的漢代彩繪石室墓。”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宣教部主任王維一介紹,“作為古墓原址上建立的遺址類博物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在全國幾千家博物館中算是獨具特色的。觀眾可以進入漢代王侯大墓中參觀,這種體驗獨一無二。”

古墓上方覆蓋著仿茂陵形狀的覆斗型玻璃光棚,象征漢代帝王陵墓覆斗型封土。走進墓道,前室墓門上紅黑兩色卷云紋彩繪依稀可見。墓室由750多塊來自番禺蓮花山古采石場的紅砂巖砌成,整體布局如倒置的“士”字,坐北朝南,分前后兩部分,由石門隔開。墓前部(南部)為前室、東耳室、西耳室,相當于朝堂、宴飲之所、儲物室。墓后部(北部)為主棺室、東側(cè)室、西側(cè)室和后藏室,是墓主人房間、妃妾房間、仆役房間和儲物室。整座大墓建筑面積約100平方米,仿佛南越王生前宮殿的縮小版。

王維一介紹,墓中陪葬十分奢華,輕絲彩綢、金車寶馬、編鐘大鼎、山珍海味等應(yīng)有盡有,此外還有15個殉人。由于南越王墓從未被盜掘,保存完好,從中出土了1萬多件文物,集中反映了2000多年前南越國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狀況。

南越藏珍 世所罕見

參觀完古墓保護區(qū),來到主體陳列樓。陳列樓地下一層以金字塔狀光棚采光,與墓室覆斗光棚相區(qū)別。樓北側(cè)高聳一座玉圭形門闕,代表墓主的高貴身份。東西兩側(cè)墻壁上刻有船紋浮雕,是出土文物“船紋銅提桶”上紋飾的再現(xiàn)。

主體陳列樓《南越藏珍》展包括“南越文帝”“美玉大觀”“兵器車馬”“海路揚帆”“生產(chǎn)工具”“宮廷宴樂”6個單元,展出南越王墓出土文物490件套,其中有200余件國家一級文物。

第一單元“南越文帝”介紹南越王趙眜生平和主棺室出土文物情況。證明墓主人身份的“文帝行璽”金印陳列于這一單元,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欣賞。

公元前203年,秦統(tǒng)一嶺南時的功臣趙佗趁天下大亂之際建立南越國,國都定于番禺(今廣州)。南越國歷五任國王,后被漢武帝出兵所滅,享國93年。不同于漢初劉邦所封的諸侯國,南越國雖歸附于漢,但仍有較大獨立性,趙眜墓中出土的“文帝行璽”印正是其獨立性的體現(xiàn)。

這枚金印重148.5克,含金量達98%,是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最大的西漢金印。印面有田字界格,陰刻篆書“文帝行璽”4字。印鈕是一條游龍,盤曲成S形,雕刻精美。

除了“文帝行璽”金印,南越王墓出土的金印還有2枚,合占迄今發(fā)現(xiàn)漢代金印數(shù)量的1/4。此外還有其他各類璽印20枚,包括銅、玉、水晶、瑪瑙、綠松石、象牙等6種材質(zhì)。“這些璽印及其印文為判斷墓主及殉人身份提供了直接依據(jù),也體現(xiàn)了南越國獨特的用印制度,對于研究南越國史和漢越融合具有重要作用。”王維一說。

絲縷玉衣也是南越王墓中的代表性文物。這套玉衣穿著于墓主人身上,全長1.73米,用玉2291片,由絲線穿系和麻布粘貼編綴而成,包括頭套、上身衣、袖套、手套、褲筒和鞋。出土時,編綴玉衣的絲線和麻布已朽,玉片散落,現(xiàn)在人們看到的展品是由專家歷時3年修復而成。

“全國各地考古發(fā)現(xiàn)的玉衣不少于50件,多為金、銀、銅絲編綴玉片而成。南越王趙眜的玉衣,是目前考古所見唯一形制完備的絲縷玉衣。”王維一介紹說。

在“美玉大觀”單元,一件透雕龍鳳紋重環(huán)玉佩吸引了記者注意。玉佩內(nèi)環(huán)中有一條昂首的游龍,外環(huán)的鳳鳥婀娜多姿,立于龍爪之上,頭冠和尾部延伸成卷云紋狀,將雙環(huán)之間的空間填滿。鳳鳥回頭與龍對望,似在喃喃細語,表達了龍鳳呈祥的美好寓意。王維一告訴記者,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的館徽圖案就是來自這件文物。

展覽中還可以看到銅鐵兵器、鐵質(zhì)農(nóng)具、飲食器具、青銅樂器等,生動反映了2000多年前嶺南地區(qū)的生產(chǎn)生活圖景。從墓中出土的大量禾花雀遺骸可以看出南越王的飲食癖好,烤爐、煎爐、釜、甑等烹飪器具則體現(xiàn)了南越人烹飪手法的多樣。

“海絲”文物 價值非凡

西漢時期,廣州已經(jīng)是重要的港口和商品集散地。南越王墓出土的不少文物與“海上絲綢之路”相關(guān),體現(xiàn)了當時經(jīng)貿(mào)、文化交流的盛況。

“這是目前漢代墓葬中出土的唯一一件角形玉杯,也是首批國家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之一。”王維一指著一件造型獨特、雕刻精美的角形玉杯對記者說。它由整塊青白色硬玉雕成,呈犀角狀造型,口部橢圓,線條優(yōu)美,紋飾以卷云紋為主,集圓雕、線雕、淺浮雕、高浮雕等雕刻工藝于一身,杯口下緣還雕有一只尖嘴獸。這件玉杯與國內(nèi)同時期玉器的器型不同,與西方的來通杯在器型、紋飾、使用方式上有相似之處,因此有專家認為它是“海上絲綢之路”開通后文化交流的產(chǎn)物。

“海路揚帆”單元中展示了南越王墓主棺室出土的一件扁球形銀盒,盒身和蓋子上有對向交錯的蒜頭形凸瓣紋,頗具特色。“它是用捶揲法制成,這種工藝及紋飾、造型具有古代西亞波斯金銀器的特點,專家判斷它很可能是一件海外舶來品。”王維一介紹說。銀盒進入中國后,工匠在蓋子上焊接了蓋鈕,在盒底加了銅圈足。它被當作藥盒使用,出土時盒內(nèi)還裝有藥丸。

南越王墓中還發(fā)現(xiàn)了產(chǎn)自西亞或紅海的珍貴乳香、5根原支非洲象牙、具有典型西方特色的焊珠金花泡(飾品)等文物。在一件船紋銅提筒上,可以清晰看到大船的水密艙結(jié)構(gòu),反映了當時造船技術(shù)的高超。所謂水密艙,就是用木板把船艙分隔成一個個互不相通的區(qū)域,避免船艙進水,這一技術(shù)使遠航成為可能。

2016年,廣州南越國宮署遺址、南越王墓遺址等6處史跡點被列入中國首批“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世界文化遺產(chǎn)”遺產(chǎn)點名單。南越王墓中瑰寶見證了廣州悠久的海上交通貿(mào)易史,歷經(jīng)2000多年依然光彩奪目。

關(guān)鍵詞: 地下王宮

相關(guān)閱讀:
熱點
圖片 圖片